设想一下,一场足球比赛,如果作为竞赛双方的监督者、裁判者和赛场秩序维护者的裁判员,不好好做裁判,时不时去抢球、射门,会是什么情景?肯定乱套了。当然,这种情景在足球比赛中是不会出现的,因为裁判员都知道,比赛规则是怎样的,自己的角色和职责是什么,怎么做才是好裁判,如果去抢球射门后果如何。若真出现这样的事情,那一定是裁判员疯了。
但在当今中国市场,这样的事近年来一直在各地不断上演:作为市场规则的制定者及经济活动的“裁判员”,政府部门及官员往往置提供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进行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等主要职责于不顾,将招商引资作为第一要务、重中之重,只要是能招来项目、引来投资,不讲条件,不惜代价,甚至不择手段。前些年在许多地方,“全民招商”盛极一时,不论是地方党政领导、政府职能部门,还是普通职员、教师,都有招商引资任务和指标,超额完成者奖,完不成者罚,以致招商引资乱象丛生,恶果频现。今天几封读者来信中反映出的问题颇具代表性:盲目引进,破坏环境;关门“打狗”,雁过拔毛;名不副实,坐地敛财;大夸海口,言而无信;无度优惠,不计成本。
几近疯狂的招商引资不仅乱象丛生,也引发诸多问题。有学者指出,层层下指标、层层分解任务的高压式招商引资模式,常常引发形式主义和造假盛行,一些地方和政府工作人员由于实在无法完成任务,只有采取“假招商”等方式蒙混过关,形成虚假繁荣。几年前,一位在南方某市担任过几年招商局长者曾曝出招商引资过程中的四大乱象:为完成招商任务与客商签订假协议;在招商过程中拼地价;为应付检查验收制造假项目;办“节”招商劳民伤财。其实,招商之伤(殇)远不止这些:竭泽而渔,透支各种资源特别是环境资源、土地资源;重量轻质,造成低水平建设、重复投资;言而无信,让投资者吃尽苦头,血本无归甚至债台高筑;给骗子以可乘之机,骗资骗地。有学者指出,由于投资背后需要大量资金支撑,又衍生出土地财政和地方债务等问题,更衍生出产能过剩、投资消费失衡等全国性难题;由于各地招商引资竞争激烈,在争抢项目过程中地方政府付出太大代价,结果致使征地拆迁等经费被严重压缩,极大地损害了群众的利益,也使得本地的中小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工业地价在行政主导的招商引资竞争中普遍扭曲,不但大量浪费土地、形成过剩产能,还把包括民企在内的很多实业组织大批诱向“囤地寻租”;竭泽而渔式的发展使环境严重污染,甚至出现了癌症村;掠夺式征地导致社会矛盾尖锐,民众生活水平不仅没有提高,贫富差距反而加大,地方政府的权力寻租现象、腐败现象愈演愈烈。
为什么多年来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热并未减轻?GDP的冲动,对政绩的狂热追求,对权力与金钱的顶礼膜拜,是造成招商引资热的深层原因。
应该说,在改革开放初期,以经济增长为主要内容的考核机制对激励官员、推动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其负面效应也日益凸显。时至今日,经济体制改革已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从“基础性”到“决定性”,政绩考核的“指挥棒”也必须随之转向。
倘若“政绩锦标赛”依然红火,地方政府追求GDP的冲动,将过多时间和精力用在审批项目、招商引资等直接干预微观经济事务上,而非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以及为经济发展创造宽松环境上等问题,就很难得到根本改变。 |